2008年3月23日星期日

富爸爸经典语录

    真正的资产可以分为下列几类:1.不需我到场就可以正常运作的业务。我拥有它们,但由别人经营和管理。如果我必须在那儿工作,那它就不是我的事业而是我的职业了;2.股票;3.债券;4.共同基金;5.产生收入的房地产;6.票据(借据);7.专利权如音乐、手稿、专利;8.任何其他有价值、可产生收入或可能增值并且有很好的流通市场的东西。
    财商是由四个方面的专门知识所构成的:第一是会计,也就是我说的财务知识。第二是投资,我称为钱生钱的科学。第三是了解市场,它是供给与需求的科学。第四是法律。它可以帮助你有效运营一个进入会计、投资和市场领域的企业并实现爆炸性地增长。
   大部分工人为工资和短期福利而工作,但从长期来看这样做却常常是灾难性的。相反,我劝告年轻人在寻找工作时要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而不是只看能挣到多少。
    成功所必要的管理素质包括:1.对现金流的管理;2.对系统(包括你本人、时间及家庭)的管理;3.对人员的管理。
    最重要的专门技能是销售和懂得市场营销。销售技能是个人成功的基本技能,它涉及到与其他人的交往,包括与顾客、雇员、老板、配偶和孩子的交往。而交际能力,如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及谈判能力等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更是至关重要。我就是通过学习各种课程、买来教学磁带等来增长知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这一技能而最终获得成功的。
    人们经过学习,掌握了财务知识,但在通向财务自由的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障碍。我们知道,资产项目可以产生大量的现金流,使人们自由地过上梦想中的生活,而不必整天为了生计忙碌工作,仅掌握财务知识的人很多时候仍然不能拥有充裕的资产项目,其主要原因有五个:1.恐惧心理;2.愤世嫉俗;3.懒惰;4.不良习惯;5.自负。
    "大多数人都希望有一份工资收入,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有恐惧和贪婪之心。先说恐惧感,没钱的恐惧会刺激我们努力工作,当我们得到报酬时,贪婪或欲望又开始让我们去想所有钱能买到的东西。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模式。"(起床,上班,付账,再起床,再上班,再付账……) "比如说吧,如果人们害怕没有钱花,就立刻去找工作,然后挣到了钱,使恐惧感消除。这样做似乎很对。可一旦这样理解,他就不会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份工作能长期解决你的经济问题吗?依我看,答案是'不能',尤其从人的一生来看更是如此。工作只是试图用暂时的办法来解决长期的问题。"
    从长期来看,重要的不是你挣了多少钱,而是要看你能留下多少钱,以及留住了多久。
   资产就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负债是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的东西。
  最大的损失是机会损失。如果你所有的钱都被投在了房子上,你就不得不努力工作,因为你的现金正不断地从支出项流出,而不是流入资产项,这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现金流模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如果一对年轻夫妇早点在他们的资产项中多投些钱,以后几年他们就会过得轻松些,尤其是他们准备把孩子送人大学的话。因为资产项中的投资会使他们的资产不断增加,自动弥补支出。而先投资买下一所大房子的做法只不过是取得抵押贷款以支付不断攀升的开支,其结果不过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总之,决定拥有很昂贵的房子,而不是早早地开始证券投资,将对一个人的财务生活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冲击:1.失去了用其他资产增值的时机。本可以用来投资的资本将用于支付房子的各种高额、长期开支。2.失去受教育机会。人们经常把他们的房子、储蓄和退休金计划列入他们的资产项目,而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资产项。3.因为他们无钱投资,所以也就不去投资,这就使他们无法获得投资经验,并永远不会成为投资界认可的"成熟投资者"。
   富爸爸的财务报表还说明了为什么富人会越来越富。资产项目产生的收入远可弥补支出,并且可以用剩余收入对资产方进行再投资。随着投资的积累,资产会越来越多,相应地收入也就越来越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其结果是:富人越来越富!
    中产阶级发现自己总是在财务问题上挣扎,原因何在呢?中产阶级的主要收入是工资,而当工资增加的时候,税收也就增加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支出倾向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同等增加。他们把房子作为主要资产反复进行投资,而不是投资于那些能带来收人的真正的资产上。这种把房子当资产的想法和那种认为钱越多就能买更大的房子或消费得更多的理财哲学就是形成今天债台高筑的社会的基础。
    请记住下面这些话:富人买入资产;穷人只有支出;中产阶级买他们以为是资产的负债
    富人关心的焦点是他们的资产而其他人关心的则是他们的收入。
    关于钱,最妙的是能让它一天24小时地工作并且为你的几代人服务。记住:做个努力工作的雇员,确保你的工作,但要不断构筑你的资产项。
     当你的现金流增加时,你可以买点儿奢侈品,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富人最后才买奢侈品,而穷人和中产阶级会先买下诸如大房子、珠宝、皮衣、宝石、游艇等奢侈品,因为他们想看上去很富有。他们看上去的确很富有,但实际上他们已深陷贷款的陷阱之中。那些总有钱的人,那些能长期富裕的人,是先建立他们的资产,然后才用资产所产生的收人购买奢侈品,穷人和中产阶级则用他们的血汗钱和将留给孩子们的遗产购买奢侈品。
     当你资金短缺时,去承受外在压力而不要动用你的储蓄或投资,利用这种压力来激发你的财务天赋,想出新办法挣到更多的钱,然后再支付账单。这样做,不但能提高你赚钱的能力,还能提高你的财商。
     你能越早训练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成为金钱的主人,结果就会越好。金钱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不幸的是,大多数人们用金钱的力量来对付自己。如果你的财商很低,金钱就会比你更精明,它会从你身上溜走。如果你没有金钱精明,你就将为之工作一生。要成为金钱的主人,你需要比金钱更精明,然后,金钱才能按你的要求办事,服从你,这样你就成了金钱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这就是财商。
     有关金钱的教育和智慧是非常重要的。早点动手,买一本好书,参加一些有用的研讨班,然后付诸实践,从小笔金额做起,逐渐做大。我将5000美元现金变成100 万美元资产,并在每月产生5000美元现金流量花了不到6 年时间,但是我依然像孩子一样学习。我鼓励你学习,因为这并不困难,事实上,只要你走上正轨,一切都会十分容易。
    如果你不努力工作,让事情发生,就什么都不会发生。如果不用努力就能实现的一个目标,这只能说明这个目标没有什么价值。请记住,你还没有实现的梦想,就是一个被你最大的敌人--害怕失败--所禁锢的梦想!不要让任何人偷走你的梦想!

外汇市场的最佳交易时间!(中国时区)



                            

北京时间

  早5-13点行情一般及其清淡。
  这是由于亚洲市场的推动力量较小所为!一般震荡幅度在30点以内,没有明显的方向。多为调整和回调行情。一般与当天的方向走势相反,如:若当天走势上涨则这段时间多为小幅震荡的下跌。
  午间13-18点为欧洲上午市场,15点后一般有一次行情。
  欧洲开始交易及资金都会增加,且此时段也会伴随着一些对欧洲
货币有影响力的数据的公布!一般震荡幅度在40-80点左右。
  傍晚18-20点 为欧洲的中午休息和美洲市场的清晨,较为清淡!
  20点--24点为欧洲市场的下午盘和美洲市场的上午盘!
  这段时间是行情波动最大的时候,也是资金量也参与人数最多的行情。
  一般为80点以上的行情。
  24点后到清晨,为美国的下午盘,一般此时已经走出了较大的行情,这段时间多为对前面行情的技术调整。
  其实在
中国的外汇交易者拥有别的时区不能比拟的时间优势,就是能够抓住15点到24点的这个波动最大的时间段,其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都是从事非外汇专业的工作,下午5点下班到24点这段时间是自由时间,正好可以用来做外汇投资,不必为工作的事情分心。
  就我而言,我做保证金操盘很多年了,我的交易习惯就是,下午15-18点下单进场设好止损,止赢是看具体的技术徒刑,如背离和阻力位等等。也不用一直盯盘17:00、17:30-18:00、20:15-21:00(冬零时为加一小时)其后每20-30分钟看一次即可。
  可以说我从不晚上再去交易,当然晚上交易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我的时间没有必要,比如当今天看跌的时候,一般会在下午的3点-4点汇价走到一个比较理想的位置让你卖出,这是你操作了,要是快的话6点前你就可以赢利到40-80各点,然后进入第一次调整,带美国开始后再次奏出更大的一次行情。

2008年3月22日星期六

Business Events for the Coming Week


Business Events and Economic Reports Scheduled for the Coming Week

Major business events and economic events scheduled for the coming week (some dates are tentative):
MONDAY, March 24
WASHINGTON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 reports on existing home sales for February, 10 a.m.; Treasury bill auction.



NEW YORK -- Tiffany & Co. releases fourth-quarter financial results.
DEERFIELD, Ill. -- Walgreen Co. releases second-quarter financial results.
TUESDAY, March 25
NEW YORK -- The S&P/Case-Shiller index of home prices is released, 9 a.m.; The Conference Board releases the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10 a.m.
SAN DIEGO -- SAIC Inc. releases fourth-quarter financial results.
WEDNESDAY, March 26
WASHINGTON -- Commerce Department reports on durable goods orders for February, 8:30 a.m., new home sales for February, 10 a.m.
REDWOOD CITY, Calif. -- Oracle Corp. releases third-quarter financial results.
THURSDAY, March 27
WASHINGTON -- Commerce Department reports on gross domestic product, fourth quarter, final, 8:30 a.m.; Labor Department reports on weekly jobless claims; Freddie Mac, the mortgage company, reports on mortgage rates.
PHOENIX -- Apollo Group Inc. releases second-quarter financial results.
OMAHA, Neb. -- ConAgra Foods Inc. releases third-quarter financial results.
MIAMI -- Lennar Corp. releases first-quarter financial results.
RALEIGH, N.C. -- Red Hat Inc. releases fourth-quarter financial results.
FRIDAY, March 28
WASHINGTON -- Commerce Department reports on personal income and spending for February, 8:30 a.m.
LOS ANGELES -- Pretrial hearing in Phil Spector's murder retrial.
LOS ANGELES -- KB Home releases first-quarter financial results.

About Bloomberg: Bloomberg News Services

About Bloomberg: Bloomberg News Services

BLOOMBERG 1130 (WBBR-AM) is a 24-hour, digital all-news radio station that can be heard throughout the New York, New Jersey and Connecticut areas. WBBR is the flagship radio station of BLOOMBERG RADIOSM, which syndicates reports to more than 840 radio stations worldwide. BLOOMBERG RADIO is also distributed on Sirius and XM Satellite radio.
Advertise With Us

从紧剑指通胀,任重道远

路透中文网分析员 冯涛
2008年是中国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变到"从紧"的第一年,但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世界经济动荡,目前对于调整宏观政策的建议声音此起彼伏,那麽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如何?今年1、2月各项经济数据走势如何?以及宏观经济数据对股市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截至到本周,前两个月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悉数亮相。从数据来看,"内灾"足虑,"外冷"堪忧,第一季度GDP增速明显放缓几无悬念。
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5.4%,增速比去年同期和12月份分别回落3.1和2个百分点。鉴于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0%,且两者增速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前两个月工业生产增长放缓无疑将拖累GDP增速下行。
宏观经济数据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状况和现在所处的阶段,这对于把握股市大的趋势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宏观经济数据也是整个经济体内所有微观部门的总和,从宏观数据中我们可以掌握某个行业的大体状况,比如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情况啊,对于预测上市公司业绩、判断股市估值水平都是有直接影响的。
2月份的各项数据,令人感觉总体情况不太乐观。不论是通胀指数、外贸数据还是工业企业的各项数据,都是在朝向不利的方面演化:
-- CPI 8.7%,继1月份的7.1%之後再创新高,通胀压力有加大的迹象;
-- 外贸顺差只有85.55亿美元,同比骤降64%,比一月份减少109亿美元;
-- 银行信贷规模如期缩减。2月新增贷款额2434亿,一月份是8005亿元,2月只相当于1月的70%;
-- 2 月份PPI 指数同比上涨6.6%,较上月上升0.5 个百分点,显示出继续加速的趋势,其中原油价格的加速上涨大约贡献0.25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7%,较上个月上升0.8 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馀额40.49万亿,2月新增各项存款13351亿元,同比多增了8045亿。在这新增加的存款中,以居民户为主,这说明随着股市的不景气,很多股市资金开始回流储蓄,这也是近期股指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CPI指数,即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比如,2007年我国CPI价格上涨4.8%,这表示我们的生活成本比2006年平均上涨了4.8%,当生活成本提高时,钱的购买力随之下降,也就是说06年的100块钱在07年的时候只能买95块钱的东西了。
2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8.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3%,非食品价格上涨1.6%。从八大类别看,2 月份,食品价格的上涨中,油脂、肉禽类和鲜菜价格的上涨是主要动力。而2 月份非食品类价格也创02 年以来的历史新高。非食品类价格创新高显示消费价格指数中的食品类价格已经完全向非食品价格传导了,未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行压力明显加大。
2月份CPI之所以创出新高,究其原因,雪灾和春节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农业部的调查显示,受雪灾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蔬菜,对粮食生产总体来说影响不大,因为冬天主要粮食是小麦,而小麦的主要产区黄淮海地区雪灾影响很小。2月份鲜菜价格同比上涨达到46%,比上个月提高了32个百分点,是拉动CPI的主要动力。
那麽3月份的CPI数据会不会有所缓解呢?春节的因素会较快消失,但雪灾的影响还将延续,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推动CPI走高的趋势会继续下去。在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一直非常稳定,但供给一有波动价格就会变化,一旦农产品减产,价格就会上涨。
此外,我们目前经历的本轮通胀是输入型通胀,是由美元贬值引发的,而在美元弱势格局没有结束前,这一输入型的通胀压力也不会消失。由于美国经济恶化,再加上本周二美联储再次降息,这些都会导致美元贬值速度加快。
另外,工业品价格的上涨,也就是PPI指标,将会传导到CPI,带动CPI的继续上涨。而那些非农业的价格,比如说工资的上涨、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等等,这些都是刚刚开始。
因此,今年CPI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虽然3月份因春节和雪灾的影响会逐渐消退,食品领域的价格压力会减小一些,但其他因素的压力会逐渐显现,因此笔者认为3月份的CPI涨幅可能仍然要维持在8%以上的高位,不排除创新高的可能。
两会本周圆满结束,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今年将通胀控制在4.8%的目标。笔者认为压力非常至大,几乎不可能实现。
前面分析,雪灾的影响还要延续,在两会期间,农业部部长透露目前农作物的受灾面积已经达到2亿亩,绝收超过3,000万亩,高于市场与其,油菜近50%的面积受灾,蔬菜超过32%的面积受灾。以及美元加速贬值等因素,因此今年上半年的物价指数都将维持在高位,而从翘尾因素考虑,下半年才有可能大幅降低,以1、2月份的CPI指数的翘尾因素来估算全年的CPI涨幅,大概在5%-7%之间。因此,4.8%的目标很难实现。
同时,温家宝总理在报告还指出,中国将继续奉行自2007年底以来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延续了以防通胀为首要目标,但是总理的语气和一些细节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显示出主基调有所改变。
比如在全篇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只提到一次"过热"这个词,更多的强调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要密切跟踪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审时度势,及时灵活地采取相应对策,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上一轮通胀中政策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即把抑制通胀做为首要任务,但也要保证经济高速增长。
那麽上的这些对股市有什麽影响呢?
从趋势看,从紧政策不会改变。两会之後很可能出现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反弹,因此,央行在短期内仍然将紧缩信贷投放以防止通货膨胀继续恶化和经济增长过热。而就在本周二,央行再次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这将在短期内对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资金面继续造成较大的压力。
同时关注外资的变化。如果以外汇储备的增长扣减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从而得到对热钱流动的粗略估计,那麽热钱流入规模在去年四季度出现了相当大的下降,其中12月份的流入量缩减到零附近的水平。这显示经济体系通过热钱流入补充资金的渠道出现枯竭。原因复杂,有次贷危机爆发後国际热钱回流美国本土应对赎回等原因,但应密切关注其趋势。在信贷紧缩的条件下,外资热钱流入是A股市场流动性充裕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2008年经济增长而言,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首要风险仍然是通胀率过高,"双防"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任务更为艰巨。(完)tao.feng@reuters.com
路透全新邮件产品服务――"每日财经荟萃",让您在每日清晨收到路透全球财经资讯精华和最新投资动向。请即可点击左侧导航栏"路透邮件订阅"开通此服务。
--
Cheers
Bruce

股神巴菲特近期投资盘点

股神巴菲特近期投资盘点
     【SmartMoney纽约3月14日讯】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BRKB)的沃伦-巴菲特近期买入了大量股票。根据伯克希尔最近发布的年度报告,2007年公司购入191亿股票,重仓股为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BNI)、卡夫食品(KFT)、富国银行(WFC)和强生(JNJ)。这意味着这位"奥马哈先知"去年平均每个工作日下单7500万美元。伯克希尔还增加了45亿美元的股票衍生工具资产,赌股市在未来11到19年不会下跌。

  另外,伯克希尔还将32亿美元压在一组高收益率债券上面,"股神"似乎越来越看好倍受打压的垃圾债券。去年伯克希尔公司公司债的持有额从69亿美元上升至95亿美元,从中应该可以反映出对垃圾债券的增持。伯克希尔77岁的CEO巴菲特自身信用并不怎么样,但他却是垃圾债券最激进的投资者之一。

  伯克希尔2006年在股市的投资为92亿美元,收益率为100%。公司2007年的净持仓为110亿美元,其中买入190亿美元,卖出80亿美元,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减持40亿中国石油(22.33,0.68,3.14%,吧)(PTR)的大手笔,5年的时间获得10倍的收益率。去年伯克希尔的股票池总量扩充至750亿美元,而2006年为615亿美元,2004年为370亿美元。公司最重的仓位是可口可乐(KO)(目前市值119亿美元)、富国银行(目前市值85亿美元)、宝洁(PG)(68亿美元)和美国运通(AXP)(64亿美元)。

  上周被CNBC电视台记者问及美国股市时,巴菲特说道:"股票现在并不便宜。不过总体而言,并不存在估值泡沫。它们会时不时走向这样或那样的极端,当极端开始出现的时候,你必须准备行动。"

  在上述访谈中,巴菲特认为现在债券市场机会越来越多。

  今年标普500已经下跌11%,我们可以保证巴菲特在买入更多股票。伯克希尔的股票投资情况大部分反映在每季度向证交会提交的备案文件中,包括2月中旬披露的第四季度信息。本月发布的年度报告则详细披露了伯克希尔的持股情况、资产负债状况和投资活动。

  在证券衍生市场,伯克希尔还通过卖出标普500和其他3只海外股指的平值看跌期权,获得了45亿美元的投资收益。这些期权的原始期限在15到20年,到期日都在2019年到2027年之间。既然伯克希尔看好未来的股市,如果上述股指在期权到期时高于公司卖出期权时的点位,公司在前面45亿投资收益之外,还将获得整个的溢价收入。买入伯克希尔所售看跌期权的公司,在期权到期之时可以把指数产品卖给伯克希尔。

  这是一笔巨额期权交易,因为其涉及的股指产品名义价值高达350亿美元。这笔交易之所以看起来很高明,是因为这种所谓欧式期权只能在到期日才能行使。除非受到信用降级,伯克希尔可能不需要提供保证金抵押品。这些期权到期后很可能一文不值,因为标普和其他股指应该会随着时间上涨的。

  这种期权都是属于订制的,市场上没有到期时间这么长的交易所交易期权。我们猜测买入这些期权的应该是一些寿险公司,目的是确保同股市相关的保险责任有一个最低保障,比如年金保险。年金保险的购买者通常获得这样的保证:投保者最后所得要高于最初的投资。
纽约投资公司Axiom Management的运营主管斯坦-雅诺什(Stan Jonas)说:"只有巴菲特才能进行这样的交易。"雅诺什解释说,像这样巨额的期权交易,对方通常会要求附加保证金。但是这次伯克希尔就凭自己的雄厚实力,尤其是AAA级的债券级别,对方便接受了这笔交易。

  如果相关指数3月末的点位同现在一样,伯克希尔可能要进行10亿美元的账面冲销,因为股市下跌的时候前述看跌期权的价值是上升的。巴菲特拒绝就此问题作出评价。

  巴菲特一贯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抨击者,并称其为"金融市场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许是估计到有人会批评伯克希尔对股市和垃圾衍生工具的介入,巴菲特在给股东的年度信件中提到,公司依然享有溢价收益,而且不存在对手风险。

  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一直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尽管保险行业的环境在恶化,同时美国经济也处在地产、零售和金融几大困境当中。第四财季,伯克希尔营运利润下降18%,其中保险和非保险业务均有下滑。预计2008年公司每股营运利润很有可能低于去年的6233美元。我们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巴菲特在他的年度信件中发出警告:"2008年包括本公司在内的保险行业利润率大幅下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据我们估算,今年伯克希尔的股票投资组合价值缩水超过6%,低于标普的跌幅。去年其组合收益率约2%,低于大盘3.5%的涨幅。

  伯克希尔并没有公布所持股票的表现。在公司今年购入的股票中,海外股票表现比国内的要好。巴菲特在韩国钢铁股Posco(PKX)和英国连锁超市乐购(Tesco)两只股票上获利不菲,Anheuser-Busch(BUD)和卡夫目前还低于成本价,而康菲石油(COP)和Burlington Northern表现还不错。

  去年伯克希尔大幅增持富国银行,以30亿美元买入8500万股。这一笔投资平均成本为每股35美元,目前是被套的,富国目前股价29美元。巴菲特说,他从来不担心股价下跌,只要公司盈利在增加,内在价值在上升。

  有意思的是,伯克希尔并没有向花旗(C)和美林(MER)等金融大鳄伸出援手,这两家公司从去年秋季至今总共融资1000多亿美元,以填补亏损的漏洞。华尔街一直却不受"股神"青睐,或许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援助萨罗门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的惨痛经验。他对大规模、高杠杆的资产负债表比较难以接受,而这一点在华尔街大公司中是很普遍的。

  伯克希尔的垃圾债券衍生产品令人觉得有趣。巴菲特在年度信件中提到,伯克希尔在垃圾债券上获得了32亿美元的溢价收入,赌的就是这些债券不会违约。伯克希尔在该领域的资产可能达到47亿美元,已经赔付了4.72亿美元。从掌握的有限信息,我们很难对公司该业务作出分析。看起来伯克希尔看好低级别的垃圾债,毕竟到目前为止风险溢价收入要远远高于赔付金额。

  巴菲特对垃圾债一贯比较偏好。去年伯克希尔买入了被私人资本杠杆收购的得州公用事业(2923.471,-49.94,-1.68%,吧)公司TXU的债务,而前些年在亚马逊(AMZN)垃圾债上也大赚了一笔。

  年度报告再次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出神入化、开拓进取的巴菲特。巴菲特对各种级别资产和金融工具的把握,以及20年期看跌期权交易中所表现出来的超凡想像力,恐怕都是无人能及的。伯克希尔的股东们也许都有一个愿望,"股神"不要先于那批期权"到期"。

水皮:不救市所有人都是输家



为什么管理层信心十足,投资者信心崩溃?

  水皮此前已经说过,政府会不会救市是个伪命题,本来是没有什么讨论价值的,否则,温家宝总理也就没有必要整天密切关注这个市场,更没有必要和来访的美国国务卿赖斯一起出席新闻发布会,传达中美两国政府联手稳定金融市场安全的信念。套用一句话,救市不救市是个态度问题,救得了市还是救不了市是个能力问题。从国际上来看,金融市场的危机基本上是10年一次,2007年是美国的次贷危机,1997年是东南亚的金融危机,1987年是华尔街的黑色星期一,1977年是拉美的金融危机,1967年是英镑危机,哪一次危机都不是靠市场的能力能够化解的,最终不是当地政府的干预就是国际组织的一致行动才挽救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同政府救市观点的。即使在美国政府救市的问题上,也有人持不同观点,简单点讲,就是美国救得,中国政府也救不得。

  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政府救市是失败的,道琼斯指数越救越熊,中国政府救市也不会成功。的确,道琼斯指数1月22日创出11600点的低点,此间美国政府又是注资又是降息,道琼斯指数却暴涨暴跌,反复震荡,至今还没有走出上升通道,但是,大家有没有想到,如果没有这些措施,道琼斯指数会仅仅下跌 17%就止步吗?如果任由道指一路下跌到10000点以下,美国政府刺激经济的努力还有意义吗?如果没有美联储的大力干预,全球的投资者对美国股市还会有信心吗?美国政府救市和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效果是一样的,有人看到房价没有大幅回落就认为宏观调控是失败的,但是客观的讲,如果没有宏观调控,现在的房价或许已经飞上了天。

  另一种观点则不同,认同美国政府的救市,但是却认为中美没有可比性,中国政府救市不可为。为什么美国政府可以救市呢?因为美国市场面临的是系统性风险,美国政府已经到了不得不救的地步,是没有办法的事。中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据所谓的有识之士指出,A股的调整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理由居然是现在基金的规模膨胀过快,不少环节存在问题,市场调整正好给基金公司一个缓冲的机会,可以让基金练好内功,目前基金公司现金充裕,规模下来三分之一不会有问题。基金是一种特别的机构投资者,实话实说是一个拿真正的投资者的钱去冒险的职业,挣了拿奖金,亏了拍拍屁股走人。基金什么时候能够练好内功,又为什么要练好内功,恐怕连自己都说不清,而以此为理由反对政府救市,说本末倒置是客气的,不客气的话就是脑袋被驴踢了,这种观点能够堂而皇之的被放在网站的头条,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大家知道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反映的实际上是对经济前景的信心。证监会的负责人对股市大跌后分析认为,应该对中国资本市场有信心,因为一是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二是上市公司业绩在提升,三是法律监管水平在提升,但是同时也承认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投资者的信心不足。为什么证监会对股市有信心,而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却濒于崩溃呢?

  信息不对称是一方面,政策取向的多变也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恐怕还是管理层和投资者对于股市现在面临的系统性风险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008年是股改的关键年,大小非解禁是对全流通的重大考验,供求关系出现重大逆转。毫无疑问,在一个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市场,任何所谓的估值都是苍白无力的。上证指数从6124点调整到3500点,动态市盈率从60倍调整到25倍,这个市场就有价值了吗?不一定。如果股票供给远

  大于市场需求,即便是动态市盈率下降到10倍,这个市场依然没有任何投资价值。因为股价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这就是真正的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在美国是不存在的,只有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加转轨市场才有,在这样的市场预期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输家,散户是输家,机构也是输家,政府当然输的更多,基金连生存的可能都没有,还练狗屁内功。特殊的年份,就必须用特殊的政策,更何况中国股市从来就是一个政策市,要不蹈政策市的覆辙,必须首先让全流通平稳过渡,让市场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对未来有一个良好的预期,所谓开源节流就是一个最现实的选择。如果说化解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就是救市,那么,这样的救市,首先救的不是投资者,而是管理层。

两个简单实用的短线稳定获利方法(原创)-来自fx123,汇客论坛


两个简单实用的短线稳定获利方法(原创)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1:整数追买法
指标选用:12周期RSI
应用:根据历史的经验
在多头市场中
突破整数关口至少可再上20%
如:突破1.5或1.6
则至少能到1.52,1.62
突破1.51或1.52
只要RSI在55以上
肯定可以到1.5120,1.5220
在实际应用中
需配合12周期RSI一起使用
如突破整数关口时
RSI在55以上则为强势突破
可放心追买
20或者200点唾手可得
反之空头市场中也一样
2:突破追进法
指标选用:5,10日均线
12周期RSI,默认SAR,趋势线
短线操作以小时图为准
应用:1,5 当均线出现金叉
RSI在55以上

每次调整之后走出新高
可放心追买
止损参考SAR设置
均线出现死叉
或者价格跌破SAR止损出场
2,3 RSI在45以下
均线出现死叉

调整之后跌出新低便可追空
止损根据SAR设置
均线出现金叉
或者SAR翻转停损出场
4: RSI在30附近
则为弱势信号
此时不可继续加仓
需耐心等待
在实际应用的时候
RSI在(30,45)(55,70)区间
为重要操作信号
进入30或者70则为超卖和超买
此时多为弱势信号
只以观望或者拉高出货
在45,55之间多为震荡行情
只能耐心等待
勉强操作只会上下扫止损

你的平台现在点差多少

CFTC监管各FCM资产报告连接及一些说明
以下信息来自CFTC(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官方网站
CFTC监管各FCM资产报告连接
http://www.cftc.gov/tm/tmfcm.htm?format=printable_xhtml
CFTC对于投资者的忠告
http://www.cftc.gov/cftc/cftccustomer.htm
客户向CFTC投诉途径(交易商需被CFTC监管)
1、电话 001-866-366-2382
2、填写在线投诉表 http://www.cftc.gov/customerprot ... laintform/index.htm
3、电邮投诉 enforcement@cftc.gov
另根据NFA的客户须知 What Investors Need to Know 中明确规定,客户资金必须入资于合法注册商账户,而不是其他公司或个人账户,否则无法得到法律保护,这里查看NFA客户须知
http://www.nfa.futures.org/investor/forex/forex.pdf

驱除心魔战胜自己

驱除心魔战胜自己
   前几周遇到一位交易界老友,亦曾做过某外资银行的首席交易员,目前正在帮私人基金大盘。相遇喝茶时聊起几个月来的日币行情不好做,这位资深交易员语重心长地丢下一句话:"其实市场都一样,都没变,一切问题出在自己心中"。
  原来他老兄自2003年初至2月底在他代理客户操作的基金中,在开初的两个月内一路作多美元兑日元,已替客人获利15%。但其后在短短的一周内??3月3日至3月7日,美元兑日元自135.00暴跌至126.40,他又将赚到的利润拱手让回给市场。还好没伤到本金,实是庆幸。
  他懊悔地强调,其实USD/JPY在暴跌的途中他已感到气氛不对,可能还要继续跌深,但不甘心所赚的利润眼见要被咬去一半。迟疑了一阵子才停损,以致情况更遭。他说其实心中早有预感,也早有心理准备,这次的美元暴跌不会善了,尤其是突破130.00时。但"心理"上就有问题,不能释怀。虽然凭自己所受的专业训练,不论出于基本面的理由,或技术面的理由,皆已分析出美元会大跌,但就是很难说服自己的内心去平掉那自年初以来一直帮他赚钱的多头仓位。
  因此他下了一个结论,其实只有20%是靠专业知识的行情研判,最终会不会赚钱,还有80%是靠操作者的心理层面。就是你必须知行合一,感性心理与理性心理合一,控制自己的"心"去相信自己客观上所做的事前专业分析与判断是对的。临阵时,心中坚定地遵循已拟妥的交易计划去做,不三心两意、自我怀疑,找寻借口不按交易计划进行。
  若能驱除"心魔",自当养成钢铁般的意志,去执行该有的动作,自然能赚到该赚的钱,若输钱也只会输去在风险容忍度内可接受的有限数额。

汇市与股市的比较

汇市与股市的比较
从选择投资工具的角度来看,汇市与股市各有特点。以下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以供投资者参考。
投资方式比较比较项目股票外汇(实盘)
参与市场国内股票市场国际外汇市场
市场规模每日成交量100亿人民币每日成交量15000亿美元
监管方中国证监会行业国际惯例及各国央行
流动性较差,有涨跌停板最好,无涨跌停板
开户手续股东代码卡+证券公司帐号银行外汇帐号
资金额无高限和低限无高限和低限
交易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1:30 下午1:00――3:00 每周一至周五24小时交易
结算周期 T+1 T+0
结算货币人民币、港币、美元除人民币外的所有外币
交易品种多达1000家以上四种主要货币+十几种交叉汇率
交易方式自助终端、电话、互联网互联网、电话、自助终端、柜台
平均波幅每年50%左右每年15%左右,每日0.8――1.5%
交易费用 1―3‰手续费无手续费
年度获利潜力不确定 20%左右
风险 ST、PT、退市国家消亡
总体来看,外汇市场更加规范和成熟,交易方式更加灵活和方便,获利空间较大而风险则可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对于专业的投资者,以及持有外汇的机构和个人来讲,是一种稳健而成熟的投资方式。

外汇交易警言(四)

外汇交易警言(四)
 76. Worry about how much you can lose. Figure risk reward ratio ahead of trade. Strive for at least 3x potential profit vs. loss.  要想到你能够输多少钱,交易前就想好风险回报比例。尽力做到可能的盈利要三倍于可能的亏损。  77. If it appears that lots of bulls are long , be nervous!  如果看上去有很多多头在买,你就需要警惕起来。  78. If you have a good lead in the market and all the news seems too good to be true you'd better take profits.  如果你在市场上领先一筹,而且所有的消息都好得难以置信,你最好是收回你的盈利,出市走人。  79. The news always follows the market.  新闻总是尾随市场之后。  80. There is only one side to the market; and it is not the bull side or the bear side, but the right side.  市场只有一种,不是牛市或熊市,而是正确之市。81. A man must believe in himself and his judgment if he expects to make a living at this game.  如果有人想在这场游戏里生存,他必须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判断力。  82. It is the big swing that makes the big money for you. "It was never my wishing that made the big money for me. It was always my sitting tight." Men who can both be right and sit tight are uncommon. The market does not beat them. They beat themselves. You must have the courage of your convictions and the intelligent patience to sit tight. 1   大浪潮为你创造大笔财富。"为我带来大笔财富的从来就不是我的祈求。它从来都是因为我坐着不动。"能够既正确又坐着不动的人是不多见的。市场打不败他们,打败他们的是他们自己。一定要有坚韧的勇气和智慧的耐心,你才做得到坐着不动。  83. To buy on a rising market is a most comfortable way of buying. Buy on a scale up. Sell on a scale down.  最不让人担心的买进方法是在一个上升的市场里买进。买高卖低。  84. Commodities are never too high to begin buying or too low to begin selling. But after the initial transaction, don't make a second unless the first shows a profit.  商品没有高到不该再买的时候,也没有低到不该再卖的时候。不过,在最初的转手后,除非第一手交易获利了,不要再做第二手。  85. Realize that the big money comes in the big swing. Whatever might seem to give a big swing, its initial impulse, the fact is that no matter who opposes it, the swing must inevitably run as far and as fast and as long as the impelling forces determine.  要意识到大笔钱来自大浪潮。无论什么是看上去会掀起大浪潮的,它最初的鼓动,事实是,不管是谁对抗它,大浪潮都无可避免地必然按照推动它的力量所决定的速度,冲到推动它的力量所决定的远处。 86. In the long run, commodity prices are governed but by one law , the economic law of demand and supply.

基本面的主要数据:美元供应和需求


基本面的主要数据:美元供应和需求

供求影响价格。关心基本面的朋友可以看看美元供求。供应增加贬值,需求增加升值。

美联储货币供应信息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h6/Current/
看 Table 1 :MONEY STOCK MEASURES,里面有M1和M2近两年来的数据,数据分为两类:Seasonly adjusted 和 Not seasonally adjusted,这两类什么差别我不懂。据说看 Seasonly adjusted 的 M2 就行。

美元需求
这主要看美国的三大资产市场:股市、债券和房地产。股市、债券可以看这里:
http://futuresource.quote.com/charts/charts.jsp
yahoo也有股市信息,实时的,做美日最好经常看看
http://finance.yahoo.com/

房地产只能多看新闻和数据。

不管懂不懂经济,看了都会豁然开朗!

     经济学虽然不简单,但决不是像现在有些经济学教材或论文中满纸数学公式、微积分那么复杂,本文短短千字,足以用来理解现代国际经济的许多问题。关于人民币是否升值问题,网上争论很多,有的说不升,有的说不升就亏了中国人民。都有道理,但是都缺少理论的深度。也不了解经济本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岂有一定之规。希望本文能为诸位的观点作一了断。
近期来美国和日本压人民币升值的话题,成为了热点。美国和日本指责中国政府干预外汇自由,要求中国实行浮动汇率,放开资本管制。而中国则坚定或者委婉地予以拒绝。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首先从黄金谈起。大家知道,人类最初的货币是黄金和白银。黄金和白银由于不易变质,产量又不是很多,易于切割,成为了所有国家都接受的财富符号。当时欧洲殖民主义者对黄金产生狂热的迷恋,他们寻找新大陆的重要目的就是寻找黄金。后来的不少文献在谈到这段历史时,大都指责资本主义赤裸裸的掠夺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本性。事实上,如果把当时的欧洲看作是相对孤立的整体的话,也就是说,假如掠夺来的黄金主要只在欧洲内部使用,那么这些黄金对于欧洲来说,谈不上什么原始资本积累,而只是相当于货币扩张而已。简单地说,欧洲黄金的增多,就跟今天的多印钞票一样,轻度的黄金扩张可以刺激经济,而过分的黄金扩张只会让经济发疯
    当然,黄金总量如果不增长,就跟今天的中央银行停止发行钞票一样,经济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货币而停滞萧条。 .
黄金就其质地来说,非常适合作为货币。但是它并不是具备货币的所有要求。这体现在它的供应上。黄金的供应是自然决定的,有时候多有时候少。而国家经济的发展往往需要稳定的货币供应。特别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总量时,黄金就再也跟不上经济的增长,而成为经济的制约因素。
     在货币的进化过程中,开始出现纸钞。最开始的纸钞就是借条。银庄(相当于今天的私人银行)发出纸钞,拿着纸钞的人可以在银庄的各个分庄换取银子或者黄金。由于发出去的钞票随时都可能换成黄金或者银子,所以各个银庄必须在有等量的黄金或者银子时,才敢发钞票。这就是大家常常听说的:发放钞票要以黄金外汇等储备为基础。当然,这种说法反映的是当时的现实。有些学经济的还用这句话来解释当今的货币政策,就是胡扯了。
     在银庄发放钞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可以比黄金或者银子拥有量更多的发钞票――因为钞票不可能立刻要兑换成黄金。特别是对于那些大银庄,他们的钞票因为信誉好,甚至可以直接像黄金白银那样来买东西,人们也就不在乎是不是一定要兑换成黄金白银了。这样,银庄发出的钞票远远超过了其黄金白银拥有量。这就是信誉货币的始端。它意味着,货币可以凭空的印刷出来。但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种扩张都是通过信贷完成的。因此不少经济学者坚持:即便货币可以凭空创造,但是也只能以信贷的方式进行扩张。这种说法完全没有理论依据,我可以预言,如果说货币财政政策要进行改革,那么首先将会在货币的发行方式上对传统理论的突破。
     由于银庄发放钞票可以超过它实际拥有的财富,只要不发生挤兑,它就实质上是占有了这些多余的财富。这就类似于现代国家发行钞票的货币税。同时钞票由私人发行,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所以在货币的演化过程中,国家开始集中发钞权。国家发行钞票,最初也是以黄金作为本位,也就是国家要拥有多少黄金才发多少钞票,钞票可以自由兑换黄金。
但是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总量需求增大,黄金开始紧缺,国家不得不在黄金储量之外发行过量的钞票。此时金本位崩溃。再后来黄金成为国际间的重要支付手段,国家感觉有必要自己进行掌握,所以国家就开始终止钞票和黄金的自由兑换,而把有限的黄金用于国家控制。这样就进入彻底的信用货币时代,黄金作为一国内的支付手段退出流通领域。国家发行钞票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并获取发行钞票的巨大利润。因为他们付出的是纸,印出的却是钱。 基于同样的原理,国际外汇市场也走在同样的演化路径上。
     二战过后,各国把黄金交放到美国央行,美国按照与黄金的一定比例投放美圆。各国都接受美圆为世界通用的货币。这个过程相对是比较公平的,因为美国要严格按照其黄金储备发放美圆,而且各国凭借美圆可以自由提取美国的黄金,因此不存在剥削他国财富之说。但是很快,由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不要说美国的黄金储备,就是世界的黄金总产量都跟不上经济的发展,美国要满足各国把美圆作为外汇储备以及世界货币的需要,不得不开始超出黄金储量来印刷美圆。在谈到这段历史时,要纠正一个错误,就是美国大量印刷美圆,来解决它的外汇逆差,并不一定是因为美国经济的衰退造成的。即便美国的经济不衰退,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将促使它在黄金储备以外发行美圆。特别是,美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越快,就越有多印美圆的需求。如果美国的经济长期处于顺差,则美圆就无法发到世界上去,也就成为不了世界货币

成功是一种习惯


       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你的习惯无法改变,但可以用好的习惯来替代。成功很简单,只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养成习惯,如此而已。 以下是成功者十三个价值连城的习惯,我们称之为百万元的习惯。
       习惯一:成功者清楚地了解他做每一件事情的目的。
       成功者虽重视事情的结果,但更重视事情的目的,而目的的清楚则有助于他达到结果并且享受过程;
       习惯二:成功者下决定迅速果断,之后若要改变决定,则慎思熟虑。
       一般人经常在下决定时优柔寡断,决定之后却有轻易更改;成功者之所以能迅速下决定,因为他十分清楚自己的价值层级和信念,了解事情的轻重缓急,因此能有系统的处理;
       习惯三:成功者具有极佳的倾听能力
       倾听并非是去听对方说的话,而是去听对方话中的意思。倾听的技巧包括:
       一、倾听时不打断对方的谈话;二、把对方的话听完;三、即使不需要记录,你都可以听出来对方的意思;四、把所有的问题记在脑海,等对方说完后在一同发问。
       习惯四:成功者设定当日计划。
       成功者在前一天晚上或一早就会把当天要处理的事情全部列出来,并依照重要性分配时间。他管理事情而非管理时间。
       习惯五:写日记。
       写日记的法则:一、保持弹性,重表达思想,而不用太多严格规则;二、持续;三、用来设计你的生命价值和中心思想;四、记录每件事情的差异化;五、记录特殊时刻及事件;六、解决问题;七、学习问更好的问题;八、在日记上写下自己的宣言;九、把每日写下的东西在月底复习;十、深刻自己的记忆和经验。
       习惯六:做喜欢的事。
       习惯七:勤于练习基本动作。
       习惯八:运用自我暗示的力量。
       自我暗示就是把目标用强烈语气不断念出声音,告诉自己,让潜意识无法分辨真假,因此相信它。
       习惯九:运用冥想的技巧。
       当你不断想象自己达成目标是情景,潜意识会引导身体作出那些效果。
       习惯十:保持体力或创造更多精力。
       十一:成功者人生的目的通常超越自我,立志为大多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使命而非为金钱工作。
       十二:成功者有系统。
       者都有一套方法来整理思想、行为,因此能不断实践在自己身上,并且教导别人。
       十三: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理由。
       者愿意做失败者不愿意做的事情。

2008年3月20日星期四

语言解读



<解读2>【语言】思考:
1.语言本质与世界本质,语言如何'链接'世界以及世界如何'呈现'?世界借语言呈现。
2.人(哲学的)的本质与语言的本质,人如何达到世界?或者说世界如何达到人?视觉融合的意义如何体现?人通过语言达到世界。
3.语言指谓之外,存在是否有意义?超越语言的物(东西)是否已经没有意义?语言之外,神域呈现。
4.(解读)语言标识世界。语言之外,神域呈现。人,渐入虚无。
<j解读3>【价值】思考:
1.讨论价值和无价值是有/没有价值的。
2.渠讨论了价值所以有了价值。
3.回归生活,【成就】价值。):。

外汇警言 不明白这些就不要做外汇



 
 

Sent to you by Bruce via Google Reader:

 
 

via 外汇天王的BLOG by 外汇天王 on 2/23/08

 

一、进入外汇市场的人,每个人都赚过钱,每个人都会有亏钱的经历,如果你还没有亏过钱,那么你要小心,不要希望奇迹会在你身上发生。

二、炒外汇的钱必须是你的闲钱,不要把你经营生意的钱、你家庭生活开支的钱投入汇市,不要借贷。

三、在汇市不是比谁在某一段时间赚的钱多,而是比谁活得更长久。

四、你要虚心,不要固执,如果有人认为你不行,你要相信那种可能,不要反驳,然后认真地审视要如何避免。一个固执的人,最后一定会被市场消灭,只是时间的问题,只是市场背景的问题。(你可以不相信,但你最好相信,否则你将用你的自己的钱去验证失败)。

五、不要做短线。短线可以赚钱,但大多数做短线的人最终是亏很多钱。做短线要求你对市场有非常快速的反应,但大多数人做不到。所以才有短线高手之称。如果你不是高手,你不要做短线,如果你是高手,请你不要看我的文章,它对你没有用。

六、你一定要懂技术指标,但你一定要小心技术指标。技术指标有可能使你赚钱,但如果你全信它,结果一定是亏钱。所谓全信书不如无书。

七、轻基本面,重图表.你千万不要告诉我你买进美元是因为它的基本面很好。美元涨了5%,基本面还是那个基本面,你没有看到它的任何变化,那么你是不是依然因为那个优秀的基本面而买进它?汇评的所谓"专家"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利好消息.不过全是事后诸葛亮.中基本面毒的人太多了,也太深了,我救不了太多的人,但如果你有幸而读到我的文章,请你深思。

八、如果你赚钱了,你可以让家人分享你的钱财;如果你亏钱了,请不要把你的暴躁、绝望、悲哀、痛苦、无奈、懊悔、忧郁、愁闷、烦燥······带回家,打落牙齿和血吞,你既然选择了这项投资,你必须承担因此而带来的所有压力。如果你承受不了,那么,你没有资格做外汇,请你离开。

九、外汇是投资,不是赌博,如果你把它当成赌博,你终有一天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十、汇市是战场,是看不到硝烟的战场,这里看不到尸体和鲜血,但每时每秒就有人被残杀,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如果你感觉不到那种杀气和危险,那么你出去,你不适合这个地方,你终有一天会被消灭,还不知道是怎么被消灭的。

十一、汇市是风险最大、最难赚钱的地方,所有的陷阱外面都是鲜花盛开,而所有的机会外面都是荆棘密布,如果你没有分辨的能力,其结果一定是因错失良机而懊悔,因踏入陷阱而痛苦。坐在空调的房间里,坐在舒适的椅子里,轻轻地敲敲键盘,钱就来了,有这么好的事么?如此轻松的背后一定有十倍不轻松的障碍。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2008年3月19日星期三

FT.com / Home US / US - FOMC statement - Sent Using Google Toolbar

FT.com / Home US / US - FOMC statement

FOMC statement

FOMC statement

Published: March 18 2008 18:20 | Last updated: March 18 2008 18:20

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decided today to lower its target fo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75 basis points to 2-1/4 per cent.

Recent inform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outlook for economic activity has weakened further. Growth in consumer spending has slowed and labor markets have softened. Financial markets remain under considerable stress, and the tightening of credit conditions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housing contraction are likely to weigh on 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next few quarters.

Inflation has been elevated, and some indicators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s have risen. The Committee expects inflation to moderate in coming quarters, reflecting a projected leveling-out of energy and other commodity prices and an easing of pressures on resource utilisation. Still, uncertainty about the inflation outlook has increased.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continue to monitor inflation developments carefully.

Today's policy action, combined with those taken earlier, including measures to foster market liquidity, should help to promote moderate growth over time and to mitigate the risks to economic activity. However, downside risks to growth remain. The Committee will act in a timely manner as needed to promote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and price stability.

Voting for the FOMC monetary policy action were: Ben Bernanke, chairman; Timothy Geithner, vice-chairman; Donald Kohn; Randall Kroszner; Frederic Mishkin; Sandra Pianalto; Gary Stern; and Kevin Warsh. Voting against were Richard Fisher and Charles Plosser, who preferred less aggressive action at this meeting.

In a related action, the Board of Governors unanimously approved a 75-basis-point decrease in the discount rate to 2-1/2 per cent. In taking this action, the Board approved the requests submitted by the Boards of Direct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s of Boston, New York, and San Francisco.

[ZT] 巴菲特投资心理学



 
 

Sent to you by Bruce via Google Reader:

 
 


[ZT] 巴菲特投资心理学
  巴菲特法则是沃伦&quot;巴菲特42年成功投资生涯一直秉持的不二法则,核心精髓包括价值投资、边际安全原则、集中投资组合、长期持有股权等,秉持巴菲特法则的投资者如凯恩斯(Keynesian)、芒格(Monger)等都获得超越大盘的投资回报。考虑到美国股市在过去20年增长10倍的大牛市背景下,仍然有90%的投资者未能盈利的严峻事实,长期获得超越大盘的投资回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历史证明巴菲特法则是投资界的黄金法则。
  然而,尽管巴菲特法则为广大投资界人士所熟知,但成功应用巴菲特法则获得成功的人还是凤毛麟角。其原因到底何在?
  
  巴菲特法则执行的最大难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本性的理解与超越,二是对投资价值判断的专业性。前者涉及人类心理的奥秘,后者涉及对股票背后商业运营的洞察力。任何投资市场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在推动,因而对他们心理的研究是洞察投资市场的独特视角。
  
  直觉判断与四大错觉思维
  
  "我和查理还没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难题,我们的成功在于我们集中力量于我们能跨越的一尺栅栏上,而不是发现了跨越七尺栅栏的方法。"
  
  巴菲特还坚持投资于自己所熟悉的行业,他承认自己不投资于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理解和评价它们
  
  心理学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人类的直觉,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心灵活动有其自身原因,而理性却无法知晓。"人类的思维、记忆、态度都是同时在两个水平上运行的,一个是有意识和有意图的,另一个是无意识和自动的。我们的所知比我们知道自己所知的还要多。
  
  直觉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基因优化的结果,是人类反应及处理问题时的心理捷径。股市中恐惧、贪婪、乐观、悲观等情绪均是无意识的自动的直觉反映,是人类的本性。为什么人们会疯狂地追涨(贪婪)、杀跌(恐惧)?为什么股市不断重演非理性繁荣与非理性萧条的循环?就是因为直觉和本性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直觉判断一方面节省了人类的心智资源,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带来了错觉思维。由于直觉存在敏感性、即时性、既定模式反应等特征,直觉在进行判断与决策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从而使人们产生了事后聪明偏见、过度敏感效应、信念固着现象、过度自信倾向等错误思维,这在股市投资决策中充分反映了出来。
  
  1.事后聪明偏见
  
  所谓事后聪明偏见是指人们往往倾向于利用事件发生之后的结果去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事后诸葛亮"就是指这一现象。人们往往会忽视事后理解的天然优势,而进一步贬低事前决策的复杂性与难度。事后聪明偏见是普遍存在的,是人性的一部分,这一错觉思维使人们倾向于高估自身的能力,而低估他人的能力。
  
  巴菲特在投资中尽量避免犯这样的错误,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对伯克夏&quot;哈撒韦的投资(当年主要以纺织业为主)给了巴菲特非常大的教训,20世纪80年代他被迫将持续亏损的纺织业务关闭。这形成了巴菲特非常重要的投资准则,即投资于保持一贯经营原则的公司,避开陷入困境的公司。不要高估自己,指望自己比该公司的经营者做得更好,能够扭亏为盈。"我和查理还没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难题,"巴菲特承认,"但是我们学会了如何避开难题,我们的成功在于我们集中力量于我们能跨越的一尺栅栏上,而不是发现了跨越七尺栅栏的方法。"

  2.过度敏感效应
  
  过度敏感效应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倾向于高估与夸大刚刚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因素,而低估影响整体系统的其他因素的作用,从而作出错误判断,并对此作出过度的行为反应。敏感能使人们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加快对此的反应速度,但也会加大反应的幅度,使反应过分。
  
  以美国"9&quot;11"事件为例。"9&quot;11"事件后,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毁纽约世贸双塔的情景极大刺激了美国公众的神经,于是人们大大高估了航空旅行的危险性,倾向于选择其他旅行方式,美国航空业随之进入大萧条期。然而,数据统计显示,即使考虑到"9&quot;11"事件的航空灾难,航空旅行也是所有旅行方式中最安全的,其事故率是火车旅行的三分之一。过度敏感效应在股票市场投资中反映得淋漓尽致,在股市上涨时,人们往往过分乐观,倾向于相信大牛市是永无尽头的,于是过分推高了股票价格;而股市下跌时,人们往往过分悲观,倾向于相信大熊市是不可避免的,于是过分打压了股票的价格。巴菲特认为正是人们的非理性行为使得股票价格围绕其价值进行过分的波动,为投资带来机会。他认为好的投资者应当利用这一现象,在别人贪婪时恐惧(1969年当巴菲特发现股票市场中人们已经陷入疯狂时果断抛售了所有股票,并解散了投资基金),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1973、1974年美国股市大幅下跌进入熊市后,巴菲特又逢低分批建仓成功抄底)。巴菲特认为,"股票市场下跌在某种情况下不是坏事,投资机会正是从投资退潮中显露出来。"
  
  3.信念固着现象
  
  信念固着现象是指人们一旦对某项事物建立了某种信念,尤其是为它建立了一个理论支持体系,那么就很难打破人们的这一看法,即使是相反的证据与信息出现时他们也往往视而不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越是极力想证明自己的理论与解释是正确的,就越是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封闭。
  
  信念固着现象是股票投资中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股票投资者往往倾向于预测股市的涨跌与股票价格的波动,各类证券分析机构也通过预测股价波动获取收益。然而,人们往往会落入信念固着的思维陷阱,在满仓时忽视下跌信号的出现,而在空仓时忽视上涨因素的累积。巴菲特看透了这一思维误区,主张理解投资与投机差异,认为应理性投资而不应非理性投机。应当说,这就是巴菲特法则的思想精髓——价值投资。
  
  凯恩斯、格雷厄姆及巴菲特都曾解释过投资与投机的差异。凯恩斯认为:"投资是预测资产未来收益的活动,而投机是预测市场心理的活动。"对格雷厄姆来说,"投资操作就是基于透彻的分析,确保本金的安全并能获得满意的回报。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的操作就是投机。"巴菲特相信:"如果你是投资者,你所关注的就是资产——在我们这里是指公司——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你是投机者,你主要预测独立于公司的价格变化。"以上述标准来看,中国股市目前还是一个投机气氛浓厚的市场。
  
  4.过度自信倾向
  
  过度自信倾向是指人们在对过去知识进行判断中存在智力自负现象,这种现象会影响对目前知识的评价和未来行为的预测。尽管我们知道自己过去出过错,但我们对未来的预期仍然相当乐观。造成过度自信倾向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往往倾向于在他们完全正确的时刻回忆自己的错误判断,从而认为这只是偶然发生的事件,与他们的能力缺陷无关。
  过度自信倾向几乎影响了每一个人,约翰逊的过度自信造成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陷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潭,尼克&quot;里森的过度自信造成了百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可以说过度自信倾向是人类理性决策的最大敌人,这一倾向还容易使人们产生控制错觉,就如赌徒,一旦赢了就归因于自己的赌技与预见力,一旦输了就认为"差一点就成了,或偶然倒霉"。而从理性角度来看,进行赌博与购买彩票从概率上来说是一场必输的游戏,然而还是有无数赌徒与彩民由于控制错觉而沉迷于此。
  
  真正摆脱过度自信倾向,超越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绝大多数的股票投资人都坚信自己能够判断出大盘的涨跌趋势,并通过"逢低买入与逢高卖出"来获取收益,自己的收益将远远超出大盘指数的涨幅。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统计90%的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投资收益落后于大盘指数的增长,尽管这一统计数据是如此明显的证据,人们还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成为那部分10%的投资者,而拒绝接受傻瓜似的股指基金组合,认为这是对自我智力的羞辱。巴菲特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认为大盘是无法预测的,能够把握的是对股票背后公司价值的评价与未来收益的预测,因此他从不期望于通过预测大盘来获益。
  
  此外,巴菲特还坚持投资于自己所熟悉的行业,他承认自己不投资于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理解和评价它们。在伯克夏&quot;哈撒韦公司1998年年会上他说:"我很敬佩安迪&quot;格罗夫和比尔&quot;盖茨,而且希望把这种敬佩通过资金支持他们转化成行动。但是说到微软与英特尔,我不知道十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且我也不喜欢玩那种对方占优势的游戏。我花所有的时间考虑技术,但我仍然可能是分析这个行业的第100、第1000甚至第10000个聪明的人。确实有人能分析这个行业,但是我不行。"
  
  从众与群体极化
  
  他不仅在投资决策中坚持独立思考,还在被投资公司中重用抵制行业惯性的经营者
  
  从众是指人们受他人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与信念。旅鼠行动是经典的从众案例,这种生长在北极的小动物每当种群繁殖到一定程度就会集体跳海,自杀身亡。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从众研究试验中,人类也表现出了强烈的从众倾向。
  
  从众可以引发群体极化效应,即群体成员的相互影响可以强化群体成员最初的观点与信念。群体极化效应的产生原因有两条,一是群体成员倾向于与其他成员保持行为与信念的一致,以获取群体对他的认可及团体归属感;二是群体成员在对需要决策的事件拿不准的时候,模仿与顺从他人的行为与信念往往是安全的。
  
  从众与群体极化效应在人类的投资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出来。人们的投资行为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当大多数投资者都陷入贪婪的疯狂而拼命追涨时,很少有投资者能冷静而理智地抵制购买的诱惑;而当大多数投资者都陷入恐惧之中而拼命杀跌时,也很少有投资者能抵制抛售的冲动。这种从众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然而,明智的投资决策往往是"预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决策,大家都看中的热点板块的投资价值通常已经提前透支了,而聪明的投资者一般会不断观察与跟踪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当它的股价下跌到合理的区间范围之内时(被大多数投资者忽视),就会果断吃进。很显然,这样做不仅需要专业的价值评估水平,更需要抵制从众压力的坚定意志与敢为天下先的巨大勇气。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曾经教导他要从股市的情感漩涡中拔出来,要发现大多数投资者的不理智行为,他们购买股票不是基于逻辑,而是基于情感。
  如果你在正确的判断基础上获得符合逻辑的结论,那么不要因别人与你的意见不一致而放弃,"你的正确或错误都不会是因为别人和你不一致,你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你的数据与逻辑推理正确。"巴菲特遵循了老师的教导,他不仅在投资决策中坚持独立思考,还在被投资公司中重用抵制行业惯性的经营者,并将抵制行业惯性作为他所归纳的12条最重要的投资准则之一。在对NotreDame商学院的学生发表演讲时,他归纳了37家投资银行的失败原因:"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结局呢?我来告诉你们,那就是愚蠢的模仿同行的行为。"
  
  根据合理的数据与逻辑得出的理性判断,从不为他人的观点所动;他只投资于自己搞得懂的产业与公司,在公司调研上亲力亲为,从不借助他人的判断。他将投资活动比喻为打棒球,他认为投资比打棒球容易,打棒球是没有选择地击打投过来的每一个球,而投资只需要选择击打那些最有把握击中的球就可以了,合适的球没投过来之前你只需要躺着休息就可以了。可以说,巴菲特是少数有理性与勇气爬出虚假信息洞穴获得理性光明的人。
  
  信息洞穴与事实真相
  
  他从不阅读华尔街的所谓权威证券分析,也不热衷到处收集影响股市的小道消息
  
  国外一些研究伊拉克问题的专家指出,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quot;侯赛因出身平民,精明能干,通过奋斗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但他作出了两次关键性的重大决策失误,导致付出生命的代价。一次是入侵科威特,这是基于美国不会武力干预的判断;第二次是在核武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这是基于对自身武装力量的过高估计。为什么像萨达姆这样精明的人会犯这种错误呢?专家分析,萨达姆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洞穴人,他所接触到的信息都被伊拉克高级官员所垄断,而这些官员往往或是依据自身利益来歪曲、加工与屏蔽信息,或是投其所好,报喜不报忧,以此保住官位。于是萨达姆呆在虚假信息的洞穴中,看不清洞穴外的事实真相,作出基于错误信息的错误判断与决策也就理所当然了。
  
  投资者是典型的信息洞穴人,投资市场上活跃着交易所、上市公司大股东及管理层、公募与私募基金、证券公司、普通股民、投资咨询机构、媒体、银行、律师及审计事务所等主体,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每个个体都处于食物链的某一个环节,为了各自的切身利益,时常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发布、制造、夸大、歪曲信息。由于信息发布者"裁剪"信息的内容,不少人被虚假或片面信息所操纵,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典型的事例是上市公司高管与庄家相互勾结,配合庄家对股价的操纵而制作财务数据、发布虚假消息,最终受损的是普通散户。此外,普通投资者对庞杂信息的识别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持,更容易受到愚弄。例如前一阶段我国拟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的紧缩效应就被高估,而我国今年上半年看似不高的CPI指数(3.2个百分点)使普通投资者低估了通胀的可能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CPI指数的构成比例不合理所致。
  
  巴菲特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从不阅读华尔街的所谓权威证券分析,也不热衷到处收集影响股市的小道消息,同样不天天紧张地盯着盘面的变化,这使得他的投资工作非常轻松,他有时甚至在家中一边享受天伦之乐、一边工作,美国股市上世纪80年代末崩盘的那一天他甚至无暇关注股市。巴菲特只相信自己。

  如何应对人性的弱点
  
  在可能的情况下延迟投资决策的时间,避免一切冲动情形下的决策行动,应当是保持理性与明智的有效方法。
  客观地说,直觉、从众等人类本性并不是绝对的缺点,我们的主观体验是构成人性的材料,它是人类对艺术和音乐、友谊与爱情、神秘性与宗教体验的感受源泉。但必须承认,上述人类本性会造成错觉思维、错误判断和错误行为,这一现象在投资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巴菲特法则的核心并不是他所创立的12条投资法则,任何所谓投资真经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灵,只有其背后的真正原则与规律才会永恒,巴菲特在投资活动中对人性心理弱点的克服与利用正是这种永恒的法则与逻辑。人性之所以被称为人性,就是因其源自于自身并难以克服,但仍然有应对之道,人们可以从态度、反思、试错与时间四个维度来修炼自己,克服人性弱点,获取满意的投资收益。
  
  首先,正确的态度是克服心理弱点的基础。
  
  我们应当正视与承认人类具有局限性这一事实,这种对人类能力的自谦与怀疑是科学与宗教的核心所在。社会心理学家戴维&quot;迈尔斯对此有精彩的论述,"科学同样包括直觉和严格检验的相互影响。从错觉中寻找现实需要开放的好奇心与冷静的头脑。以下观点被证明是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批判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开放而不被操纵。"在投资活动中树立这一态度同样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保持中庸避免极端。如果不能保持好奇与开放的心态,就不能最大限度获取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也就不能及早发现环境的转变与新的规律的形成,也就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投资机会;而如果不能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信息,就容易受到他人的蒙蔽与操纵,从而陷入无数的投资陷阱。
  
  其次,反思是克服心理弱点的方法。
  
  正如苏格拉底的旷世名言所说:"不加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反思与总结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也是提升投资活动与投资决策成功率的重要方法。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认识到,"任何一个单独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为世界是很复杂的。任何一个真理如果脱离了和它互补的真理,就只能算是部分真理而已。"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在做任何投资决策之前,不要先入为主与过分自信,务必从反对这一投资决策的角度进行思考,试着提出反对的道理与理由,或是咨询其他投资人的意见,尤其重视反对者的意见,这种反思与多重思考会极大地完善、丰富与修正你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决策的质量。
  
  再次,试错是克服心理弱点的手段。
  
  人类是有限理性的,而投资市场是错综复杂与不断变化的,人们不可能穷尽投资决策所需的一切信息与规律,因此有效检验投资决策正确与否的手段就是试错,对可能的投资方法与对象进行尝试性投资,将投资手段与方法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对试错的批评可能在于两点,一是认为试错的代价过于高昂,二是投资的时效性,当发现投资机会时该机会已丧失。对第一种批评的对策是将降低试错筹码,当确认投资决策有效时再进行大笔投资;对第二种批评的对策是试错检验对象的选择,不是具体的投资对象(如具体的股票),而是投资的规律与哲学的检验(如高科技股票的投资规律)。
  
  最后,掌握投资决策时间是克服心理弱点的补充。
  
  人类的心理本性具有极强的时间敏感性,在理性与感性的斗争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性往往由强变弱,理性往往由弱变强。人类大多数的错误都是出现在一时冲动的情形下,人们常常会在一时冲动下做了某种行为,事后又追悔莫及。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事情刚刚发生之时,会夸大导致事情发生的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的重要性,造成思维偏见与决策失误。这在人类投资活动中也很常见,大涨与大跌都会在发生之时极大地刺激人们的神经,调动人们的情绪,使人们产生买入与卖出的冲动,而冲动情况下作出的投资决策往往是不明智的。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延迟投资决策的时间,避免一切冲动情形下的决策行动,应当是保持理性与明智的有效方法。


  人类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最强的三个欲望分别是财富、地位和权力,而财富则排在三个欲望之首。
  正在或者准备走价值投资之路的朋友或许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价值投资一定能让我们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吗?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价值投资实践的集大成者巴菲特是这样说的:"价值投资并不能充分保证我们投资盈利,因为我们不仅要在合理的价格上买入,而且我们买入的公司的未来业绩还要与我们的估计相符。"换句话说,价值投资之路并非坦途,其未来其实是充满了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从这一点说,价值投资与其他的投资(投机)路径没有太多的分别。然而,老巴最后话锋一转:"但是价值投资给我们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机会。"大师毕竟是大师,话语简洁,掷地有声。这是一个成功者所下的断语,价值投资者在细节上的一切探讨都是以信仰这句话为前提的。

  一、 关于价值
  人类财富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财富交换发生在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国王之间。交换的财富包括布匹、香料、家具、青铜器、珠宝和黄金。这样大规模的财富交换无疑蕴含着价值判断的逻辑在内。
  而对价值的判断恰恰是价值投资的前提、基础和核心。
  价值投资,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家公司的市场价格相对于它的内在价值大打折扣时买入其股份。内在价值在理论上的定义就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史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但是问题来了,一家企业余下的寿命史到底有多长?能产生多少现金?这本身就充满了玄念,以这个充满了玄念的现金流为基础而形成的判断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再有,折现率该如何确定?在不同的时点、不同的投资人会有不同选择,据以计算的价值必然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果不能做到精确的价值评估,又怎能知道应该在什么价位购买股票呢?如果说这是价值投资人最大的困惑所在,当不为过。
  关于内存价值的计算,巴菲特最主要的合伙人查理&quot;芒格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巴菲特常常提到现金流量,但我却从未看到他做过什么计算。
  老巴本人对于内在价值的计算最为详细的叙述出现在96年致伯克希尔股东的信中:"内在价值是估计值,而不是精确值,而且它还是在利率变化或者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修正时必须相应改变的估计值。此外,两个人根据完全相同的互助组事实进行估值,几乎总是不可避免地得出至少是略有不同的内在价值的估计值,即使对于我和查理来说也是如此,这正是我们从不对外公布我们对内在价值估计值的一个原因。"
  此外,老巴还坦承:"我们只是对于估计一小部分股票的内在价值还有点自信,但也只限于一个价值区间,而绝非那些貌似精确实为谬误的数字。价值评估既是艺术,又是科学。"
  与一些市场人士的想法不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老巴这番话是真的坦诚而非卖关子。因为我们常常看到,在市场上,过度追求精确量化往往不会带来好的后果。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名鼎鼎的美国LTCM(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从运作方式上看,LTCM是通过运用电脑建立数量模型分析金融工具价格,再利用不同证券的市场价格差异进行操作,是投资界精确量化的祖师,却也难逃最终失败命运。
  金融投资,须观其形、辨其意、审其时、度其势;深得阴阳互化之妙,常怀敬畏自然之心。法法相济,法无定法,远非单纯的模型和程式化操作所能涵盖。在内在价值评估方面,大抵也是如此吧。或许,但凡介于科学和艺术层面之间的东西,都要用到中国古人说的一句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老巴爱引用凯恩斯的一句话"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也是异曲同工。尽管我们相信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某一公司的价值只有一个,我们也只能力求最大限度地逼进它。而赢家却总是相对的。 

  二、 关于安全边际
  老巴曾在他的老师、现代证券分析创始人、人称华尔街教父的格雷厄姆那里学到两条投资规则:第一条: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条: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亏损呢?
  格雷厄姆自己给出的答案是:"我大胆地将成功投资的秘诀精炼成四个字的座右铭:安全边际。"
  作为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概念,如果说安全边际在整个价值投资领域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不为过。它的定义非常简单而朴素: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安全边际就是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根据定义,只有当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正,当价值与价格相当的时候安全边际为零,而当价值被高估的时候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负。价值投资者只对价值被低估特别是被严重低估的对象感兴趣。安全边际不保证能避免损失,但能保证获利的机会比损失的机会更多。
  凡事喜欢精确的同志可能要再次失望了:原来与内在价值一样,所谓的安全边际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比如仅从定义我们不能确定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达到什么程度才能说安全边际就是足够,就可以买入股票。与内在价值一样,对安全边际的理解与应用也仍然是一个需要艺术掌握的东西。
  巴非特指出:"我们的股票投资策略持续有效的前提是,我们可以以具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到有吸引力的股票。对投资人来说,买入一家优秀公司的股票时支付过高的价格,将抵消这家绩优企业未来十年所创造的价值。"这就是说,忽视安全边际,即使买入优秀企业的股票,也会因买价过高而难以盈利。这一点,对于当今的中国股市,尤具警醒作用。
  可以说,安全边际在理念上与传统的"富贵险中求"投资观念是截然相反的。它告诉你:如果你想要谋发达你一定不要冒风险。在每次做投资决策或投资活动中,我们一定是希望我们的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希望每次投资活动中都能取得收益的最大化。
  如果想要的安全边际迟迟不来怎么办呢?那么只有两个字:等待。在我们一生的投资过程中,我们不希望也不需要每天都去做交易,很多时候我们会手持现金,耐心等待,由于市场交易群体的无理性,在不确定的时间段内,比如三至五年的周期里,总会等到一个完美的高安全边际的时刻,换句话说,市场的无效性总会带来价值低估的机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你出手的时候。就如非洲草原的狮子,它在没有猎物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草丛中慢慢的等,很有耐心的观察周围情况,直到猎物进入伏击范围才迅疾出手。如果你的投资组合里累计了很多次这样的投资后,从长期看,你一定会取得远远超出市场回报的机会。所以安全边际的核心就在把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从防御角度说,对安全边际的掌握更多是一种生存的艺术。投资如行军打仗,首先确保不被敌人消灭掉是作战的第一要素,否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这一点在牛市氛围中,在泡沫化严重的市场里,显得尤为重要。
  安全边际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以"内在价值"为基础的,在"内在价值"的计算中,预期收益率是最有弹性的参数,预期收益率的上升和安全边际的扩大都趋向了一个结果,那就是相对低的买入价格。而就操作的层面而言,阶段性的仓位比例控制也可以视为运用安全边际的辅佐手段。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这两个大师级的人物之所以都非常强调安全边际原则,之所以都要求一定的安全边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和公司经营的因素非常庞杂,而相对来说,人的预测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很容易出现预测失误。而安全边际则是对投资者自身能力的有限性、股票市场波动巨大的不确定性的一种预防和保险。有了较大的安全边际,即使我们对公司价值的评估有一定误差、市场价格在较长时间内仍低于价值、公司发展受到暂时的挫折,都不会妨碍我们投资资本的安全性以及保证我们取得最低程度的满意报酬率。这就是安全边际原则的精髓所在。

  三、 价值投资和市场波动
  早知道波动总是难免的,又何必劳心伤神。
  "市场从来不是一台根据证券的内在品质而精确地客观地记录其价值的计量器,而是汇集了无数人部分出于理性(事实)部分出于感性(理念和观点)的选择的投票器。"这就是市场波动的由来。
  格雷厄姆在去世前几个月的时候指出:"如果说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的话,那就是从来没有人能够成功地预测股市波动。"
  市场的状态是事实和想象的统一体。股价也是这样。资金量的大小是决定股价的重要因素。巨量资金流动的背后是理念和观点在刺激人们的想象,而且会达到疯狂,而过分脱离事实的想象和疯狂会造就悲剧。
  格雷厄姆有一个"旅鼠故事"的著名寓言讲的就是这种悲剧:一个庞大的群体一哄而上地、盲从地向海边走去而淹没在海中,被人们称为集体自杀的行为。对于市场的价格波动,格雷厄姆还有一个著名的"市场先生"的寓言:就是设想自己在与一个叫市场先生的人进行股票交易,市场先生的特点是情绪很不稳定。因此,在他高兴的日子里,他会报出较高的价格,相反懊恼时,就会报出很低的价格。按现在通行的话说,市场常常会犯错。而一个出色的价值投资者会充分利用这种错误。设想有一天交易的时候,"市场先生"突然情绪沮丧,报出了一个低得离谱的价格,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投机客常常会按照"鳄鱼原则"的要求止损离场,而价值投资者呢?恰恰相反,会继续加码买入!这就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主导下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交易策略。这就是巴菲特告诫我们的:要把市场波动看作你的朋友而不是敌人。事实上,仅以老巴旗下的伯克希尔公司来说,在1973年-1974年的经济衰退期间,它的股票价格从每股90美元跌至每股40美元。在1987年的股灾中,股票价格从每股大约4000美元跌至3000美元。在1990年-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它再次遭到重创,股票价格从每股8900美元急剧跌至5500美元。在1998年-2000年期间,伯克希尔公司宣布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GeneralRe)之后,它的股价也从1998年中期的每股大约80000美元跌至2000年初的40800美元。可以想见,在这些时候,巴菲特在股票投资方面所受的沉重打击和巨大精神压力,按照"鳄鱼原则",巴菲特应该不知道止损离场多少次了,但那样的话,我们也不会看到今天的股神。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成功的投资从大量的阅读开始

Leson的文章。呵呵。

 
 

Sent to you by Bruce via Google Reader:

 
 


成功的投资从大量的阅读开始

&nbsp;&nbsp;&nbsp; 不管你是怀有何种目的来进行投资,恐怕没有几个人是不获得渴望成功的,实可事实是真正在投资之路上获得真正成功的人确有是少之又少,那么这么样才能最终成功呢?有没有什么捷径可寻呢?

&nbsp;&nbsp;&nbsp; 通往成功的道路也许会有千万条,但我认为最初的启程应该是从大量的阅读开始,除了那极个别的天才与傻瓜外。也许会有人想到思考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建立在广泛阅读之上的思考,天知道他会想出个什么东东出来。

想要成功,唯有使自己的思想先具备成功的基因,在此基础上的思考加上长期的训练,不断的总结,才有可能达到最后的成功。

&nbsp;&nbsp;&nbsp;&nbsp; 下面是我以前看到的很有启发的一问一答:

问:
  你好!我有1万块钱.我想炒股票.我每天都在看股票.可是我只是一个高中生。我不知道怎么买股票.你能帮我一下吗?给我说一下怎么买股票好吗?谢谢!

回答:

&nbsp;&nbsp; 现在这个时段要去寻找价值低估的股票很难,你如果真的想赚大钱的话,建议你把那一万块钱分成三份,第一份1千块,用来买各种投资书籍回来看;第二份2千块,可以去现在的股市炒着玩,可以抱着即使全亏也无所谓的心态来操作;第三份是剩下的7千块,建议你还是存到银行里,等什么时候把那1千块钱买回来的书都看完了,你再拿出来进行投资。等到若干年之后,你会发现第一份的1千块给你的回报最多;而第二份的2千块还能剩下2千块就很不错了;第三份的7千块正好可以用来实践你学到的思想,这是你的投资种子。

&nbsp;&nbsp;&nbsp;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前半段,先花1000快买上各种的投资书籍回来看看,我们这些从事或者业余从事投资的成人,又有几个人已经做到呢?很多人怕是舍得花上更多的钱去买来什么炒股软件,而舍不得花点小钱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nbsp;&nbsp;&nbsp; 巴菲特之所以有今天伟大的成就,得益于他宽广的投资视野。他的宽广视野又直接受益于广泛的阅读。他的投资伙伴芒格这样形容他:沃伦每天的工作基本就是三件事:阅读、研究和思考。巴菲特通过阅读向每个领域里的佼佼者学习。现在国内流行一句"复制巴菲特"的话,我觉得要复制首先就要复制巴菲特广泛阅读的习惯。

&nbsp;&nbsp;&nbsp; 欧奈尔的CANSLIM系统非常出名,他这个系统的形成是建立在非常广泛的阅读的基础之上的。欧奈尔在为著名的《股票作手回忆录》一书作序言时,说他读过一千多本股市和投资类的书,发现仅有10-12本书真正是有一定的实际价值。这些书的作者都曾在第一线战斗过,并且已经学会如何用赢利的目光来选取美国最优秀的企业。咱们先不说欧奈尔认为只有10-12本书真正有用,因为这涉及到各人不同的理念。但一定要注意,欧奈尔读过1000多本投资数据。

&nbsp;&nbsp;&nbsp; 波朗迪(Sperandeo)自1978年10月至1987年的10年期投资年报酬率达70.71%,同期SP500为11.5%。斯斯波朗迪在《专业投机原理》的前言中提到:我个人的图书馆也至少有1200本,它们是讨论证券分析、选择权策略、期货策略、技术分析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的书籍。这些书籍大多包含相当不错的构想,其中约2%是真正杰出的作品。1200本啊,我现在拥有200本左右,只是斯波朗迪的一个零头啊。

&nbsp;&nbsp;&nbsp; 达瓦斯(Darvas)是《我如何在股市赚了200万》的作者。在一期《时代》杂志的专题文章中,达瓦斯提到,他阅读过超过200本关于股市和伟大投机者的书籍。

&nbsp;&nbsp;&nbsp; 汗颜啊,我们读过的投资书籍又有几本呢?(本人也才50本左右)真正等你读过100本以上的关于投资的书籍之后,我想效果就会慢慢体验在你的投资业绩上了,这绝对会是一笔性价比最高的投资。况且这世上除了纯粹的投资书籍外,尚有大量的其他学科的书籍、资料也会对你的成功投资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我们还等什么呢?

&nbsp;&nbsp;&nbsp;&nbsp; 少看点K线图,多读点书吧。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2008年3月18日星期二

WE WILL NEVER HAVE A PERFECT MODEL OF RISK

WE WILL NEVER HAVE A PERFECT MODEL OF RISK



 

Alan Greenspan

Tuesday, March 18, 2008
 

T

 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US is likely to be judged in retrospect as the most wrenching since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t will end eventually when home prices stabilise and with them the value of equity in homes supporting troubled mortgage securities.

Home price stabilisation will restore much-needed clarity to the marketplace because losses will be realised rather than prospective. The major source of contagion will be remov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ill then recapitalise or go out of business. Trust in the solvency of remaining counterparties will be gradually restored and issuance of loans and securities will slowly return to normal. Although inventories of vacant single-family homes – those belonging to builders and investors – have recently peaked, until liquidation of these inventories proceeds in earnest, the level at which home prices will stabilise remains problematic.

The American housing bubble peaked in early 2006, followed by an abrupt and rapid retreat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Since summer 2006,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homeowners, many forced by foreclosure, have moved out of single-family homes into rental housing, creating an excess of approximately 600,000 vacant, largely investor-owned single-family units for sale. Homebuilders caught by the market's rapid contraction have involuntarily added an additional 200,000 newly built homes to the "empty-house-for-sale" market.

  



Home prices have been receding rapidly under the weight of this inventory overhang. Single-family housing starts have declined by 60 per cent since early 2006, but have only recently fallen below single-family home demand. Indeed, this sharply lower level of pending housing additions, together with the expected 1m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US households this year as well as underlying demand for second homes and replacement homes, together imply a decline in the stock of vacant single-family homes for sale of approximately 400,000 over the course of 2008.

The pace of liquidation is likely to pick up even more as new-home construction falls further. The level of home prices will probably stabilise as soon as the rate of inventory liquidation reaches its maximum, well before the ultimate elimination of inventory excess. That point, however, is still an indeterminate number of months in the future.

The crisis will leave many casualties. Particularly hard hit will be much of today's financial risk-valuation system, significant parts of which failed under stress. Those of us who look to the self-interest of lending institutions to protect shareholder equity have to be in a state of shocked disbelief. But I hope that one of the casualties will not be reliance on counterparty surveillance, and more generally financial self-regul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balance mechanism for global finance.

The problems, at least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is crisis, were most pronounced among banks whose regulatory oversight has been elaborate for years. To be sure, the systems of setting bank capital requirements, both economic and regulatory, which have develop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will be overhauled substantially in light of recent experience. Indeed, private investors are already demanding larger capital buffers and collateral, and the mavens conven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will surely amend the newly minted Basel II international regulatory accord. Also being questioned, tangentially, are the mathematically elegant economic forecasting models that once again have been unable to anticipate a financial crisis or the onset of recession.

Credit market systems and their degree of leverage and liquidity are rooted in trust in the solvency of counterparties. That trust was badly shaken on August 9 2007 when BNP Paribas revealed large unanticipated losses on US subprime securities.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 and the models at their core – were supposed to guard against outsized losses. How did we go so wrong?

The essential problem is that our models – both risk models and econometric models – as complex as they have become, are still too simple to capture the full array of governing variables that drive global economic reality. A model, of necessity, is an abstraction from the full detail of the real world. In line with the time-honoured observation that diversification lowers risk, computers crunched reams of historical data in quest of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prices of tradeable assets; correlations that could help insulate investment portfolios from the broad swings in an economy. When such asset prices, rather than offsetting each other's movements, fell in unison on and following August 9 last year, huge losses across virtually all risk- asset classes ensued.

The most credible explanation of why 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state-of-the-art statistical models can perform so poorly is that the underlying data used to estimate a model's structure are drawn generally from both periods of euphoria and periods of fear, that is, from regimes with importantly different dynamics.

The contraction phase of credit and business cycles, driven by fear, have historically been far shorter and far more abrupt than the expansion phase, which is driven by a slow but cumulative build-up of euphoria. Over the past half-century, the American economy was in contraction only one-seventh of the time. But it is the onset of that one-seventh for which risk management must be most prepared. Negative correlations among asset classes, so evident during an expansion, can collapse as all asset prices fall together, undermining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risk/reward trade-offs through diversification.

If we could adequately model each phase of the cycle separately and divine the signals that tell us when the shift in regimes is about to occur,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would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One difficult problem is that much of the dubious financial-market behaviour that chronically emerges during the expansion phase is the result not of ignorance of badly underpriced risk, but of the concern that unless firms participate in a current euphoria, they will irretrievably lose market share.

Risk management seeks to maximise risk-adjusted rates of return on equity; often, in the process, underused capital is considered "waste". Gone are the days when banks prided themselves on triple-A ratings and sometimes hinted at hidden balance-sheet reserves (often true) that conveyed an aura of invulnerability. Today, or at least prior to August 9 2007, the assets and capital that define triple-A status, or seemed to, entailed too high a competitive cost.

I do not say that the current systems of risk management or econometric forecasting are not in large measure soundly rooted in the real worl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benefits of diversification in risk-management models is unquestionably sound and the use of an elaborate macroeconometric model does enforce forecasting discipline. It requires, for example, that saving equal investment, that 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be positive, and that inventories be non-negative. These restraints, among others, eliminated most of the distressing inconsistencies of the unsophisticated forecasting world of a half century ago.

But these models do not fully capture what I believe has been, to date, only a peripheral addendum to business-cycle and financial modelling – the innate human responses that result in swings between euphoria and fear that repeat themselves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with little evidence of a learning curve. Asset-price bubbles build and burst today as they have since the early 18th century, when modern competitive markets evolved. To be sure, we tend to label such behavioural responses as non-rational. But forecasters' concerns should be not whether human response is rational or irrational, only that it is observable and systematic.

This, to me, is the large missing "explanatory variable" in both risk-management and macroeconometric models. Current practice is to introduce notions of "animal spirits", as John Maynard Keynes put it, through "add factors". That is, we arbitrarily change the outcome of our model's equations. Add-factoring, however, is an implicit recognition that models, as we currently employ them, are structurally deficient; it does not sufficiently address the problem of the missing variable.

We will never be able to anticipate all discontinuities in financial markets. Discontinuities are, of necessity, a surprise. Anticipated events are arbitraged away. But if, as I strongly suspect, periods of euphoria are very difficult to suppress as they build, they will not collapse until the speculative fever breaks on its own. Paradoxically, to the extent risk management succeeds in identifying such episodes, it can prolong and enlarge the period of euphoria. But risk management can never reach perfection. It will eventually fail and a disturbing reality will be laid bare, prompting an unexpected and sharp discontinuous response.

In the current crisis, as in past crises, we can learn much, and policy in the future will be informed by these lessons. But we cannot hope to anticipate the specifics of future crises with any degree of confidence. Thus it is important, indeed crucial, that any reforms in, and adjustments to, the structure of markets and regulation not inhibit our most reliable and effective safeguards against cumulative economic failure: market flexibility and open competition.

The writer is former chairman of the US Federal Reserve and author of 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

美联储会放多少水?

      本周,即使有很多经济数据将公布、很多金融机构业绩将亮相,但最重要的问题仍是美联储将降息多少个基点?

      来自利率期货市场的信息是88个基点,即有48%的几率降息75个基点、有52%的几率降息100个基点。利率期货市场的价格反映的是市场平衡的结果,利率期权市场则更加"个性化"――降息50个基点的几率为19.5%,而降息125个基点的几率也有10.8%。
     85位参加彭博社调查的经济学家的预测中值为降息53个基点,区间在0~75个基点。经济学家与市场之间的预测存在重大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学家的调查完成于贝尔斯登救援计划出现之前。
     本次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可能成为很多市场的转折点,原油市场可以告诉人们美联储的决策到底有多重要。 
     过去几周能源价格大幅上扬,但很多市场人士表示这种走势与基本面并无多大关系,而金融市场动荡与美元汇率下跌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因素。贵金属市场亦然。
     美元汇率与金融市场稳定成为各大市场联系的纽带,也令美联储的利率政策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目前美联储面对的是两个问题:经济成长、通胀。
      根据美联储的声明,去年8月7日之前美联储一直强调通胀风险;到了9月18日,主要风险变为经济增长;在随后两次会议声明中,两者的关系趋于平衡;而到了今年1月30日的会议,经济风险再度成为主要风险。
   就像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Douglas W. Elmendorf所称,虽然现代货币政策制定有很多规则,但央行并无应对金融危机的"手册"。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喜欢走在市场前面,即先市场而动以应对市场危机。所以,只要他觉得有必要,降息幅度并不是问题。
     另一个例子也可以证明伯南克不拘束于条例。伯南克曾表示"央行和其他监管者要尽可能抵御为特定金融工具或金融机构制定特定规则的诱惑",但由于信贷市场状况恶化,美联储上周表示,针对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市场推出价格最高达2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

   真正的问题是:降息有用否?
     降息当然可以增加流动性,但现在市场缺的并不是钱。
     次级贷款市场的危机属于清偿危机,贷款者无力还款,而美联储降息并不能直接降低住房贷款利率。过去几个月市场的表现就证明了这一点。
     而信贷市场的危机属于信心危机。清偿能力危机使金融机构出现损失,而这些损失又未充分暴露,导致金融机构之间互不信任,也不再互相融资,信贷危 机由此出现。美联储的降息对此无能为力。这时,美联储推出很多使市场变得更不透明的救市政策(如上周的MBS换国债政策),导致金融机构的风险更难暴露, 并可能使市场变得更糟。   
而到了最后,过度降息会让投资者担心物价飞涨。
   降息75个基点可能会让市场运行更为平和,市场仍将沿着过去一段时间的轨迹运行,美元也会面临压力;降息100个基点可能带来一些市场震动,但并不会改变市场方向;降息50个基点甚至更少,则将对市场造成很大乃至根本性影响。

美联储大幅降息意味着什么?

美联储大幅降息意味着什么_经济时评_新浪财经_新浪网

2008年的全球经济似乎开局不利。在次贷危机蔓延和房市持续疲软的双重拖累之下,美国经济前景阴云密布,而这又给全球经济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最近1个月内,全球市场巨幅振荡,使得数以万亿计的资产瞬间"蒸发"。

  面对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美联储在1月22日慷慨地"解囊相助":把联邦基金利率下调75个基点。虽然全球股市暂时止跌企稳,但人们不得不担忧和深思的是,美联储大幅降息这剂"猛药"的"疗效"究竟会有多大?"药效"会有多久?

  美国经济问题解决需要时间

  "美联储75个基点的大幅降息,说明美国货币政策决策者们踏上了一条'反通胀机会主义'的道路",瑞士信贷在发给本报记者的报告中如是评论美联储的大幅降息。此次降息是美联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也是自"9・11"事件以来,美联储首次在两次例会之间紧急降息。

  为了证明此次降息的正确性,美联储表示,恶化的金融市场和企业、家庭信贷紧缩,表现为房地产市场走软和劳动力市场疲弱。瑞信认为,美联储大幅降息是建立在如此观点之上:来源于金融市场振荡将给美国经济运行带来巨大风险,而这意味着,当资产价格泡沫破灭而使得经济增长带来下行压力时,惟一有效的货币政策,就是在泡沫破灭后尽可能早的阶段放松货币政策。由此,瑞士信贷预计,美联储将在1月29日至30日的议息会议上再度降息50个基点至3%。至2008年年中,美联储至少还有50个基点的降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将会低至2.5%左右。

  面对次贷危机,美联储在短时间内已经4度降息。如此大幅降息是否会对美国经济难题带来实效?对于这个问题,瑞信认为,无论美联储降息多少,美国经济问题解决需要时间,它有赖于金融市场资本结构取得平衡,以及实际经济信贷分配的再度平衡。而这不是美联储单纯降息所能解决的。固然,更低的利率有助于稳定金融环境,但是作为整体"医疗方案"的组成部分,可能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当包括与全球其它央行协调。美国当前金融系统所承受的重压,意味着这个重压将会非常迅速传导给海外银行系统。其次,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一些快速的财政刺激措施,尤其是美国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措施。第三,清债信托公司等公众资本的介入,也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瑞信表示,不管这些措施如何,"我们预计美联储把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美联储降息的速度非常快,这意味着一旦经济局势好转,其利率回调的速度也会是同等快速的。

  欧洲央行身陷两难

  美联储大幅降息令欧洲央行面临两难抉择。毕竟,2007年12月欧元区通胀率达到3.1%,已持续多月位于欧洲央行的"警戒线"之上。但另外一方面,美联储降息75个基点,使得欧美两地的息差进一步扩大,欧元升值压力增大,由此将影响欧洲出口,阻碍欧洲经济恢复。

  尽管身处两难,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仍然在反通胀问题上态度坚决。他在1月23日暗示,欧洲央行近期不会跟随美国进行降息。特里谢表示,他的责任就是稳固地控制通货膨胀,以避免经济波动。特别是在当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欧洲央行会坚决抑制欧元区的通货膨胀。此外,特里谢还认为,目前对金融市场作出定论还为时过早,欧洲央行会采取必要措施确保货币市场正常有序。

  尽管美联储75个基点大幅降息促使1月22日欧洲三大股市回暖,但受特里谢强硬表态的影响,1月23日欧洲三大股市再次出现重挫。有专家表示,面对美联储的大幅减息,欧洲央行之所以至今仍然按兵不动,主要是因为欧洲央行在经济问题上所持的乐观态度。从特里谢的言论来看,当前欧洲央行仍然认为欧元区经济能够抵御美国经济严重放缓带来的影响。巴克莱资本首席欧洲经济学家指出,一旦欧元区失业率上升,那么欧洲央行关注的焦点将转移至经济方面。

中国经济正"软着陆"

  在投资者为不绝于耳的次贷坏消息弄得心力憔悴之时,1月24日中国最新出炉的经济数据给全球经济前景增添了几分亮色。瑞士信贷亚太区首席经济学 家陶冬对记者表示,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减缓至11.2%,这增强了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正在朝着"软着陆"行进的观点。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持续第三 个季度温和放缓,在去年第二季度为11.9%,第三季度为11.5%。"这个放缓反映出政府紧缩信贷政策和其它管理措施效果已经显现。"

  但是,美联储的大幅减息会给中国货币从紧政策带来哪些压力?又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挑战呢?对此,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在发给本报记者的 报告中认为,美联储大幅降息对中国发展来说意味着很多。首先,美国经济放缓给全球其他地区所带来的影响,将比当前市场资产大幅缩水更为严重。因此,渣打银 行把中国经济在2008年的增长预期调整为9.5%,比其在去年12月的预期更低。王志浩认为,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实际影响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 越明显。

  王志浩表示,在利率政策方面,中国政府的紧缩政策已经产生效果。目前有关公司融资困难的消息增多。如果低效率的投资计划因此得到遏制,这将是个 好消息。但在一定条件下,整体投资效益有可能会受损。王志浩预计,在今年第二季度,政府布置完新的投资计划之后,银行可能会承受贷款压力。

  此外,中国也需要非常关注中小型企业融资部分。中国许多中小型企业以短期信贷为其运转资金―――如果其无法获得短期融资的话,将会陷入运行困 难。此外,今年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剧烈风险将会随着时间走向而有所上升,而中小企业将是受到美国经济放缓冲击较大的部分。渣打预计,在今年内,随着美国和全 球经济放缓局势逐渐明朗化,中国的贷款严格条件将会相对有所放松。

  王志浩认为,全球放缓将对核心商品价格带来下行影响,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政府今年的调控压力会有所减轻。

美联储公布降息决定 减息意味着什么?

美联储公布降息决定 减息意味着什么?

美联储定期的议息会议已经很久没有得到如此多的关注,全球金融市场都在会议宣布利率决定前翘首以待。问题是,他们等的到底是什么?

    经济学家不断警告,投资人不应对美联储减息行动效用过度期待,事实上就算美联储连续减息,楼市低迷与油价居高不下等基本面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冲击,也可能一直缠着美国经济与股市到明年。

  全球股市会大涨吗?

    美国当地时间9月18日(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美联储将在次贷危机疑云未散之时公布利率决定,市场对减息的预测已经毫无争议。华尔街要求美联储降息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从之前的降25个基点到后来的降50个基点,最后更有甚者认为应该降一个百分点。

    上个月,美联储下调贴现率后,全球股市普遍大幅上涨。这样的情形还会重演吗?很多专业人士已经开始怀疑,美联储的降息是否真的如华尔街鼓风者所言有药到病除之神奇功效,就像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日前表示的:"降息很难有效遏制市场的恐慌心理"。

    理论上讲,降息能够提振市场信心,但前提是在利空消息出尽和危机已经过去的基础上。在危机正在蓄势待发,利空仍未出尽的情况下,降息不仅难以有效提振市场信心,相反还将压缩投资者的避险空间和渠道,可能会进而不利于市场信心的重塑和恢复。比如说,目前在危机当口和风险不确定下,投资者正在通过提高信用价差向风险资产索取高风险溢价,而降息却在引导市场缩小信用价差。这本身就是一对冤家对头,却硬要把它们拉在一起,其降息的效果显然并不令人乐观。

    欧元会替代美元吗?

    在美联储调息谜底揭晓的前一天,压倒性的降息预期使美元兑欧元徘徊在历史低点附近,英镑也由于英国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的影响而跌破2美元大关。在此关键时刻,格林斯潘表示看好未来欧元需求,称:"欧元可能替代美元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或者在储备货币的地位上与美元平起平坐。"

  危机会彻底平息吗?

    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美联储在同年11月开始先后十多次减息,令经济安然度过恐怖袭击和互联网泡沫爆破的危机,亦催生了由房地产业蓬勃引来的繁荣局面。后来美联储担心消费过热,以及要积谷防饥储备弹药供他日减息之需,在2004年6月开始加息,到去年8月才停止,当时大家对利率走到"高原"还是"顶峰",众说纷纭。

    如今的事态发展,使利率极可能见顶回落。虽然美联储没有义务挽救次贷危机中损失的投资者,不过,整体经济下滑,美联储却不可以袖手旁观。利率高企加上楼价下跌,对消费信心打击甚大,也间接打击了就业市场,而这些不利因素又都会造成股市的动荡。不管怎样,华尔街已经咬定美联储这根救命稻草死死不愿松手。

    不过,美联储通过降息来克制和缓解由次贷危机引发出的全球信用、信心风险,犹如抱薪救火,其所催生出的逆向风险可能更具不确定性且破坏性更大。

2008各国利率会议日程安排





 

  注释:

  具体时间表:

央行

 

 

美联储

2008-1-31

3:15

 

2008-3-18

3:15

 

2008-5-1

2:15

 

2008-6-25

2:15

 

2008-8-9

2:15

 

2008-9-17

3:15

 

2008-10-30

3:15

 

2008-12-17

3:15

欧洲央行

2008-1-10

20:45

 

2008-2-7

20:45

 

2008-3-6

20:45

 

2008-4-10

20:45

 

2008-5-8

19:45

 

2008-6-5

19:45

 

2008-7-3

19:45

 

2008-8-7

19:45

 

2008-9-4

19:45

 

2008-10-2

20:45

 

2008-11-6

20:45

 

2008-12-4

20:45

英国央行

2008-1-10

20:00

 

2008-2-7

20:00

 

2008-3-6

20:00

 

2008-4-10

20:00

 

2008-5-8

19:00

 

2008-6-5

19:00

 

2008-7-3

19:00

 

2008-8-7

19:00

 

2008-9-4

19:00

 

2008-10-2

19:00

 

2008-11-6

19:00

 

2008-12-4

19:00

瑞士央行

2008-3-13

21:00

 

2008-6-19

15:00

 

2008-9-18

21:00

 

2008-12-11

16:00

日本央行

2008-2-14

14:00

 

2008-3-7

14:00

 

2008-4-9

14:00

 

2008-4-30

13:00

 

2008-5-20

13:00

 

2008-6-13

13:00

 

2008-7-15

13:00

 

2008-8-19

13:00

 

2008-9-17

14:00

 

2008-10-7

14:00

 

2008-10-31

14:00

 

2008-11-21

14:00

 

2008-12-19

14:00

加拿大央行

2008-3-4

22:00

 

2008-4-22

21:00

 

2008-6-10

21:00

 

2008-7-15

21:00

 

2008-9-3

21:00

 

2008-10-21

21:00

 

2008-12-9

21:00

澳大利亚央行

2008-2-6

6:30

 

2008-3-5

6:30

 

2008-4-2

6:30

 

2008-5-7

5:30

 

2008-6-4

5:30

 

2008-7-2

5:30

 

2008-9-3

5:30

 

2008-10-8

6:30

 

2008-11-5

6:30

 

2008-12-3

6:30

新西兰央行

2008-3-6

4:00

 

2008-4-24

4:00

 

2008-6-5

3:00

 

2008-7-24

4:00

 

2008-9-11

3:00

 

2008-10-23

5:00

 

2008-12-4

4:00